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公司直面挑战,牢牢把握高水平发展的核心目标,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有效统筹稳中求进和风险防控,坚持加大改革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发展质量持续优化,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70亿元,同比减少6.86%,其中过亿元产品31个,销售规模占比67.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2亿元,同比增长10.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83亿元,同比增长23.61%。公司研发投入6.95亿元,同比增长12.90%,占据营业收入的5.76%。
战略引领聚焦目标。统筹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修订,进一步明确具体举措和落地保障。聚焦“锻长板、补弱项”能力提升,将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细致划分领域冠军”作为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启动夯实产业链、尤其是抗菌药物产业链的重点工程。
深化改革加力提效。2023年公司入围国务院国资委新一轮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扩围名单,公司认真制定并深入践行《持续深化改革暨双百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各级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项重点改革任务,切实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党的领导嵌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抓细抓实总部及全级次企业经营决策事项清单编制工作,动态修订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进一步明晰公司治理机构决策体系。
科研创新成果加快落地。报告期内完成一致性评价及仿制药项目申报53项,获批29项,其中运用MAH政策实现成果转化3项。新增科研项目立项61项,取得授权专利58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
科研管理集约化推进。持续优化完善国药现代研究院职能架构,夯实一体化管理模式,全方面推进临床管理一体化,加速推进项目管理一体化,探索推进药学研究一体化及原料协同一体化。
加强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产学研平台共建、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开发等模式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不断细化和深化,助力公司创新发展新业态。
稳健推进原料制剂一体化。进一步梳理调整产业链一体化品种,目前49个品种完成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配套对接,涉及73条供应保障关系。
开展数字化采购管理平台建设,推进采购集约化管理,统筹下属子公司集采率逐年提升。
营销管控一体化质效提升。稳步推进营销合规管控一体化,打造合同“审管联动”模式。持续提高集采投标工作质效,2023年合计7个产品入围国家第八批、第九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
持续培育和聚焦大品种,积极开拓零售、电商市场,执行分层管理经营销售的策略;“一品一策”制定精细化市场经营销售的策略,促进潜力优势产品实现迅速增加,新产品盐酸米那普仑片上市首个完整年度实现销售过亿元。
原料药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克拉维酸钾系列原料药在中东、南美形成新增长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钠粗盐等产品出口销量依然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公司2023年中间体及原料药出口销售同比增长6%。
制剂产品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公司2023年制剂产品出口出售的收益同比增长约52%。
药致君头孢类产品实现罗马尼亚商业化,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取得波兰注册证、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取得埃塞俄比亚准入许可;国药容生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提交蒙古国注册。
聚焦降本增效。开展提质增效大课题236个,全供应链价值流分析项目23个,TPM设备保全活动的样板线个重点品种开展关键技术经济指标考核。
大力引导骨干企业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实现精准减污增效,强化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绿色能源替代。
产能提级按下快行键,为潜力市场蓄能。国药致君坪山实施保健食品车间建设项目,构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国药青海生物启动改建布鲁氏菌病疫苗车间及生产线;国药工业新建制剂车间项目获批规划许可。
完善合规组织建设,持续加大合规保障力度。建立公司合规管理委员会,设置各层级首席合规官,成立审计与追责领导小组,强化专项排查和绩效考核。围绕“三张清单”,分级推进子公司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价。
安全质量水平继续提高。落实《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方案》,推动岗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有效管控危险源9,874个。实施“十四五”质量提升专项规划,14家子公司启用质量回顾分析系统和药物警戒管理系统,建立产品全流程追溯体系。
医药行业是与人类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也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变化、政策的调整和消费的人的需求,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
“十三五”期间,受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医改政策等多重因素的持续影响,我们国家医药工业增速趋缓,但由于医药行业具有比较强的抗周期性,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水平提升及人民对于健康医疗需求的提升,我们国家医药工业仍维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
进入“十四五”,在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和医改持续深化双重叠加作用下,我们国家医药工业呈现出大幅波动态势。2020至2021年,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营业收入增速和总利润增速创近年来新高。2022年我们国家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和总利润首次出现双下滑。2023年在需求疲软和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下,医药工业反弹乏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工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205.70亿元,同比下滑3.70%;实现总利润3,473亿元,同比下滑15.10%,延续双下滑态势。
尽管如此,我们国家的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改变,医药工业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
1、政策环境是影响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2023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多数表现在加快药品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医保目录调整力度、加强药品集中采购推广和加大医疗改革深化力度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旨在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医药市场的竞争和创新,医药企业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
2、医药工业是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行业,技术水平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医药工业的技术更新周期较短,技术壁垒较高,技术投入较大,技术风险较高。医药工业公司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资源,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医药行业正处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期,政策从研发、生产和医保支付等多个环节鼓励、支持创新研发。
3、我们国家医药工业市场格局将重构。随国家集采的多批次执行以及省际联盟集采的同步推进,仿制药郑重进入“微利”时代。我们国家医药制造公司数较多,市场之间的竞争整体激烈。截至2022年底,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合计8814家,较上年底增加477家;亏损企业合计1771家,较上年底增加194家;2020年以来,医药制造公司数持续增加,亏损企业占比亦持续上升,行业内分化程度加深。
未来医药工业将持续存量竞争,增量博弈的态势,发展规模效应会促进发挥作用,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恢复到稳定增长的轨道上。
医药制造业是集高的附加价值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发展的支柱型产业。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提高,医药制造业整体处于持续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业稳步发展,但行业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行业竞争激烈,企业数量众多,并且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份额较为分散,一定程度上导致产能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及资源浪费等情况。未来我国化学药品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和高端化发展、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及原料药和制剂一体化发展等方面。随着行业整合和集中度提高,具有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根据中国医药健康信息平台——米内网发起主办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公司位列2022年度“中国化药企业TOP100排行榜”第13名。作为品种丰富全面的化学制药企业,公司全面服务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高质量执行以化学制药为主体的战略格局,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满足临床需求及提升药物可及性为导向,致力于“成为创新驱动型的,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制药企业,做有活力、有实力、有影响力的行业引领者”,打造涵盖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及化学制剂一体化的产品梯度组合,持续聚焦抗感染、心血管、麻醉及精神、代谢及内分泌、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大健康等六大优势领域。
公司多项产品荣获国家及省市级重点新产品奖,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在抗生素、心血管、麻醉及精神等细分市场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公司是以医药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医药制造类企业,拥有包括医药中间体与原料药、化学制剂、动物疫苗、大健康等业务板块,产品涵盖全身用抗感染、心血管、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剂、中枢神经系统、激素、泌尿生殖系统、消化道和新陈代谢、呼吸系统等治疗领域,剂型有片剂、胶囊剂、粉针剂、小容量注射剂、颗粒剂、混悬剂、栓剂和软膏剂等30多种。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拥有1,477个药品批准文号,19个兽用疫苗批准文号。其中:在产药品796个品规,在产兽用疫苗18个品种。公司主要产品有:
公司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持续聚焦“抗感染药物、抗肿瘤及免疫调节药物、麻醉及精神药物、心血管药物、代谢及内分泌药物”五大核心治疗领域。通过整合内部研发资源,建立由国药现代统筹管理,以国药现代研究院为战略引领和创新主体,各子公司及合作创新平台为协同,自上而下、上下同频的一体化创新研发体系。
公司及各下属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采购方式包括招标采购、比价采购及定向采购。公司建立合格供应商库,实施动态的准入及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保证供应商体系的良性运作;对大宗物资采购进行专业化集中招标管理,严格按照招投标有关制度落实实施,在严控质量的基础上降低采购成本;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采购进行全程控制,按实际需求和年度采购计划实施管理,合理控制采购库存,降低资金占用。同时公司逐步推进产业链一体化下的集中采购管理,建立采购管理体系、规范指引采购行为,构建集中采购管理平台,大幅提升集中采购率,大力推行网采、集采工作,降低采购成本。
公司拥有剂型类别齐全的生产线,各子公司严格按照GMP要求开展生产活动。全面推动生产自动化及质量控制信息化的提升,启动生产基地MES、LIMS、ERP等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不断提升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优化配置生产资源,加快推进“原料药+制剂”产业链一体化,以总部为纽带进行衔接、协调和督促,加强体系内产业链协同。强化生产条线的专业化管理和各生产基地专业分工,通过实现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以保障产品质量和成本优势。全面推进6S精益管理,持续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确定精益化制造、降本增效、质量至上的精益方针。有条件拓展CMO、CDMO业务,通过生产资源外部延伸和内部协同,提高生产制造效能。
公司制剂产品主要采用“经销分销+招商代理+学术推广”的销售模式,已建立起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销售网络。经销分销方面主要同各大有资质的药品经销分销商合作,覆盖全国的药品配送渠道;招商代理方面通过代理商实现对国内大部分医院和零售终端的覆盖;自建以产品为基础的营销团队,开展专业化的学术推广。同时为顺应终端医院目前逐步推行的集中招标采购模式,公司积极推进营销一体化,打造资源整合的营销管理平台、营销信息数据平台,加强对销售渠道、政策事务、品牌和终端的管控能力。公司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产品在国内市场直接面向终端客户,国际市场主要面向境外的医药企业和贸易商。
2023年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国家集采和地方集采滚动式推进,集采药品覆盖范围不断拓宽,品种数量持续提升,药品生产企业持续面临压力。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公司攻坚克难,深入开展提质增效,夯实经营根基,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0.70亿元,同比下降6.8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2亿元,同比增长10.21%。
报告期内公司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板块实现销售收入47.8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49%,占本期营业收入的39.68%。一方面抗感染类原料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系列市场回暖,销量同比分别增加35.36%、24.88%;头孢曲松钠粗盐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以价换量促进了收入提升;同时辅助生殖类原料药尿源生化制品销量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另一方面,受市场需求影响,部分重点产品销量下降明显。由于2022年末客户集中备货,2023年医药中间体6-APA销量同比下降27.44%,7-ACA量价齐降;7-ADCA因市场容量小面临供给过剩,青霉素工业钾盐市场需求下行,销量同比下降16.06%。综合因素导致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板块收入同比减少3.32亿元。面对市场竞争的不利因素,公司积极提振管理效益,管控生产成本,通过优化工艺技术、规模化生产,板块整体毛利率提升了10.90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制剂板块实现销售收入68.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28%,占本期营业收入的56.62%。第八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标产品于2022年11月开始执行供货,公司重点产品硝苯地平控释片2023年量价齐跌,销量同比下降22.44%,受此影响公司心血管系统用药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8.51%;此外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注射用甘露聚糖肽、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等部分单品因各级集采实施、医保目录调整、限制辅助用药等市场及政策因素影响,销量亦下降明显。为应对药品集中采购持续推行给制剂产品带来的经营挑战,公司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布局,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潜力领域。神经系统用药领域,公司围绕麻醉、镇痛、抗抑郁进行产品布局和市场开拓,收入同比增长37.29%,其中抗抑郁新品盐酸米那普仑片销量增长显著,销售收入实现过亿,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销量同比略增,洛芬待因、氨酚待因、舒芬太尼等镇痛产品形成增长梯队;呼吸系统用药市场需求旺盛,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90%;针对全身用抗感染用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围绕高毛利品种,实施差异化营销,加强第三终端和临床市场的二次开发,实现销售稳中有进;在其他治疗领域,部分大单品如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由于终端市场需求强劲带动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公司针对重点制剂产品实施精准降本控费,尽力缓解盈利水平下降压力,但在营业成本小幅增加以及营业收入下降的双重压力下,导致本年度制剂产品综合毛利率下降6.42个百分点。
面对医药行业发展的逻辑变化,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求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十四五”战略规划,加快完善产业布局,着力夯实化学药主体基本面,以高端、特色化学仿制药为基础,逐步提升改良型新药和创新药比例,形成“仿创结合”的发展局面,持续强化运营管理,着力提升精益管理和高效运营,共同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公司是国药集团旗下化学药工业发展与资本运作的核心平台,业务布局于中国药品市场最具用药规模和成长潜力的治疗领域,产品涉及原料药及中间体、化学制剂、生化制品等医药工业的全产业链覆盖。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隶属于国内最大的“中央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平台”国药集团,定位为国药集团旗下统一的化学制药工业平台,具有产业平台优势。目前公司已经形成战略统一、资源集中、具有规模效应及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优势的专业化发展格局。公司将以国药集团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生态圈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引,以高质量打造化学制药工业发展平台为重点任务,加速内部协同优势发挥、促进产业链贯通,致力于成为国内化学制药领域内的引领企业。
以五大核心产品领域为基础,布局搭建一体化、高效运转的业务板块发展平台,板块内资源充分联动与协调管理,促进企业的内部整合、资源共享与平衡发展。产业链方面,形成了抗生素等产品从中间体、原料药到制剂产品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依靠产业联动形成成本优势;营销一体化方面,同一治疗领域产品得以共用营销资源,营销渠道和覆盖面的扩大将有利于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质量管理方面,制定质量风险控制清单与控制策略,消减质量风险打造产品质量优势;安全环保方面,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绿色发展举措,推动新型环保节能技术普及,形成绿色发展核心理念。
公司积极参与国药集团“自家亲”发展计划。持续加强与国药集团内部商业巨头国药控股的合作,通过在线对接、参与国药控股互联互通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药集团内商业板块的联动;加强与国药集团医疗服务板块的资源对接,落实“工医协同”。协同凝聚效应持续显现。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策略,打造以国药现代研究院为创新主体的多层次一体化研发体系,实现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研发领域的内部联动;加大对外创新合作力度,形成紧密结合的产学研模式;加速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推动改良型新药和高端制剂的布局、加快技术研发进程,积极推进缓控释、膜剂等创新技术平台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通过一致性评价(含视同)79项,其中通过MAH转让获得产品批准文号8个。
公司坚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巩固和助推品牌影响力,树立了较高的公众认知度。拥有包括“欣然”“达力芬”“达力新”“达力先”“迪根”“威奇达”“申洛”“浦乐齐”“浦惠旨”“米乐松”等一系列知名品牌。
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也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子公司国药威奇达多个头孢类中间体系列产品、青霉素中间体6-APA、阿莫西林,国药江苏威奇达的齐多夫定、阿奇霉素,以及国药天伟的生产现场均通过美国FDA认证;国药威奇达的克拉维酸系列产品、阿莫西林、硫辛酸等产品以及国药天伟的米卡芬净钠通过欧洲CEP认证;国药威奇达部分产品通过印度、韩国等地官方认证;国药天伟辅助生殖类原料药通过印度、日本官方认证;国药致君获得头孢类粉针、口服制剂的欧盟认证、WHO认证;以国药致君达力为平台,四大主流头孢制剂产品在欧盟市场实现全覆盖。
2023年,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面对行业经济下行压力,保持战略定力,尽管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6.86%,但公司采取积极的运营措施,持续培育优势潜力领域,进一步优化财务指标,保持经济运营健康发展、利润贡献更加突出、经营质效得到体现,有力支撑和促进了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全球经济步入复苏进程,但呈现出不同步、不均衡的格局,一是地缘冲突持续升级,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和全球贸易收缩;二是经济下行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了持续负面影响;三是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国内方面,尽管随着扩大内需和优化结构的持续发力,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逐步恢复常态化,但医药工业由于受政策、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相关经济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滑。
展望2024年,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基调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策略导向之下,叠加人口老龄化加剧、对医疗健康重视程度加强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我国医药行业将恢复到稳定增长的轨道上来。第一,“控费”仍将是行业政策的主线,但“腾笼换鸟”的政策体系已推行多年,药品集采价格的边际影响持续缓和;第二,创新药物将成为医药企业研发主流,研发投入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同时新药研发逐步向差异化方向发展。此外,在创新药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背景下,国产创新药商业化进程大幅加快,创新药高回报属性得以显现;第三,随着医疗反腐持续深化推进,医药产业全链条均纳入加强管控范畴,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医药企业将会更加受益;第四,数字化进程也将加快行业的转型升级步伐,重塑行业生态,助力医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战略指导思想与目标: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服务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以实现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为发展目标,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努力方向,以高质量打造化学制药工业发展平台为重点任务,强化战略和价值引领,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开放合作、提质增效,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型的,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制药企业。
2、企业愿景:将国药现代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型的,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制药企业,做有活力、有实力、有影响力的行业引领者。
2024年公司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十四五”战略规划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稳”和“进”、“立”和“破”的经营策略,以深化改革、科研创新为引领,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夯实提质增效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战略协同,持续增强创新动能,将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2024年公司重要工作安排如下:
锚定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国企持续深化改革提升行动方案,抢抓发展机遇,强化治理成效。强化子企业协同,做实做优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大力布局新型药品开发和工艺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聚焦“专精特新”。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步伐,有效搭建符合现代化企业要求的数字化平台。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快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锚定科研创新,准确把握医药研发趋势,持续深化前瞻性科研布局,加快培育竞争新动能。以大投入、大项目、大品种为目标,集中资源优势,抓好重大技术、关键环节的突破攻关。加大与外部研发型企业技术合作开发和产品引进,提升转化效率。做好原料药工艺优化和环保攻关,加速推进产业链内部配套;加大制剂产品高端化、差异化、优质化的布局投入。
加快强链补链延链的建设步伐,聚焦产业链重点领域,集中优质资源,推动上下游子公司实现高质量协同。拓展内外合作渠道,激发领军企业引领力,做长产业链,做优抗感染领域,打造国家级抗生素领域产业链链长。科学实施内部技术转移、MAH、CMO、OEM贴牌生产,打造效率至上、质量卓越的生产格局。
协同整合内部营销资源,增强领军企业的引领地位,做强拳头品种,培育明星品种,挖掘潜力品种,开发差异化新品种,完善产品梯队建设。健全品牌管理体系,创新品牌推广机制,落实企业品牌战略。加大国内外市场营销力度,多元化拓展上下游产业对接项目;进一步提高海外认证、注册工作质效,真正培育可持续性强的境外市场。
深化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围绕采购降本、协同增效、精益挖潜、费用压控四项工作,有效形成成本管控机制。以“项目制、可量化、可考核”为原则,深化精益管理,不断提升先进生产制造管理水平,确保过评品种、重点品种拥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建立亏损企业治理长效机制,激活亏损企业自我造血功能。
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建立有效的反馈和监督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双控治理体系,推进安全物联网建设,搭建总部数字化管理平台,促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以质量强企为指针,推进企业质量工作数字化转型,打造质量协同管控模式。
自2018年以来,我国已开展9批全国药品集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0%;同时地方集采在频次增加、品类扩大的基础上,省级(省际)联盟采购常态化;此外,医保目录更新、医保谈判机制常态化等,行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医药制造企业面临产业升级、结构转型、经营模式转变、毛利降低等挑战因素。
应对措施:公司将顺应政策导向,加快市场变化响应速度和策略应对,持续推动公司营销一体化管理步伐;做好产品布局与规划,梳理优势品种,加强大品种精细化管理,培育潜力品种;稳步开展降本增效、提质瘦身,逐步的提升市场应对能力和竞争水平。
医药行业是政策驱动型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近年来我们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药品集采常态化制度化、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指南发布、药品质量安全环保管理制度持续细化从严等,相关改革措施的推进在促进我国医药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使行业运行模式、产品竞争格局产生较大的变化,进而对药品的生产成本及盈利水平带来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实时开展行业政策研究,加快推进战略规划落实落地,坚持创新发展,积极转变营销模式,持续提升管理质效,加强品牌建设,持续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推动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致性评价是目前以仿制药为主的医药生产企业研发的主战场,一致性评价的进程速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话语权。另一方面集采的持续推进,导致仿制药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倒逼企业从低端仿制向高端仿制和研发创新转型,医药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纳入2022年《“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如果医药生产企业不能保持技术优势,将丧失市场竞争机会,市场占有率面临被蚕食的风险,而同时新产品研发存在周期长、环节多、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
应对措施:公司坚定推进落实战略发展规划,在加快现有品种一致性评价工作进度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完善优化研发管理体系,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的统筹管理与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地推进多种研发合作模式,深化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速度。
近年全球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国家对药品生产标准、质量检验、产品流通以及安全环保的监管要求提高,造成部分上游原料成本上涨、原料供应出现短缺。同时原辅材料、物流成本、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逐年持续增长,带来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逐年递增的压力。
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开展相关原料药开发,强化内部资源整合,加速推进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持续推进国产替代、战略备货、增补供应商、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等多样化方式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快供应链一体化进程,开展数字化采购管理平台建设,提高采购效率及议价能力;合理筹划资源配置,推行精益生产。
化学制药工业由于使用原料种类、数量繁多,原料利用率相对较低,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液、废渣)量大且成分复杂,被列为国家环境保护重点行业之一。近年来国家对原料药行业的环保政策不断收紧、持续加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原料药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生产技术创新升级、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主要任务。随着国家“双碳”战略工作的启动,公司在产业结构调整、用能结构优化、能效水平提升、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同时随着二十大提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安全工作要求,国务院安委会出台《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国家层面安全环保监管形势亦趋紧趋严。
应对措施:公司以“环保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指导思想,提升环保工作有效性和管理上的水准,构建事前严防、事中严管、事后严惩的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加大环保投入,积极实施环保提升改造项目,不断优化排放控制,提升公司安全环保治理水平;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开展安全监督检查,老旧设备、建筑物整治专项,有效防范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产品品种类型繁多,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流程长,药品生产对设备、环境及技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新版《药品管理法》正式实施后,《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药品共线生产质量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药物警戒检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国家对药品质量监管不断深入、细化。若企业的质量管理不能适应经营规模持续增长的变化,可能会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及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持续开展质量法律和法规的宣贯培训,培育质量文化;强化生产的全部过程管控,优化考核压实质量主体责任;通过持续开展监督检查、生产全过程监控等多项举措做好质量管理能力提升;持续提升质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做好产品信息回溯工作,强化产品质量管控。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