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发布。建议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经济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四川产业如何布局?作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依托的产业园区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现状如何?今天,川观新闻用三组数据带你了解四川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1990年-1999年的探索与起步阶段,筹建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经开区等,设立6个国家级产业园和15个省级产业园。
2002年-2008年大规模建设阶段,新增2个国家级产业园,19个省级产业园;
2009年-2012年整顿调整阶段,新增3个国家级产业园,7个省级产业园。
2017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办法》,扩大了四川省级高新区的认定范围,从而为充实国家级高新区储备队伍提供了政策支持,在2013年-2018年转型升级阶段,四川省新增7个国家级产业园,75个省级产业园区。
产业园已成为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引擎。2019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开发区发展规划(2018—2022年)》显示,2017年四川省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公司9186家,规模以上工业公司营业收入33616.7亿元、总利润2265.2亿元。开发区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2459.3亿元增长为2017年的6707.9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6%提升至58.2%。
佳绩背后,四川省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任旧存在,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出台《关于全面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决定》,作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等战略部署。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将全省经济区划分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塑四川经济地理并明确了21市州的重点产业布局及重点发展领域。
如成都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餐饮产业和数字化的经济;环成都经济圈中,德阳市将重点放在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绵阳市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遂宁市则积极融入成渝城市群建设,加强与两大中心城市对接配套,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省五大经济区重点发展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璐认为这也是我国各省市产业全区发展中出现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方面这说明了园区招商的困难,“选优”往往比“填满”要更困难。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发展产业链,促进不同园区之间的配套与融合非常必要。
五大经济区在产业园分布上差距较大,成都平原经济区聚集了省内最多的产业园,数量达到92个。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产业园较少,仅8个产业园。在产业园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上,也将结合五大经济区重点产业布局做调整升级。从地理分布来看,四川省21个市州中,成都集聚了29个产业园,位列全省第一。甘孜地区入驻园区较少,仅3个产业园,市州之间园区分布不平衡情况较严重。
西南财经大学刘璐教授认为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很复杂。首先,各产业园区所在的城市本身差别就很大,这不仅包括城市的规模体量,也包括城市区位、产业体系以及基础设施配置等等。就四川省来说,成都市不仅经济规模体量大,在各种基础设施的配置上也是全川最好的,因而发展产业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川内其他城市的产业园区也各有特色。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把所在城市自身的各种资源禀赋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样才可以走出差异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1990年-1999年的探索与起步阶段,筹建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经开区等,设立6个国家级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