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顶级规模的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强调,全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房连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银发经济又称老龄经济,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国际上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提出银发经济概念,2015年欧盟将其界定为与人口老龄化和50岁以上消费者支出相关联的经济机会。
总体来看,银发经济涵盖了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全领域。其中,老龄事业大多数表现政府举办或起主导作用,老龄产业则更强调发挥市场作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对养老产业作了细分,共有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和老年社会保障等12大类,大多分布在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既包括传统的衣、食、住、行、用等实物消费,也包括医疗保健、护理康复、养老金融等服务消费,还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和科技赋能下的智慧产品和服务、居家和公共场所适老化改造等,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和业态复杂多样等特性。
人口老龄化催生银发经济。2001年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逾2.8亿人,占比19.8%,预计到2050年将达三分之一以上,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全力发展银发经济既是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福祉的需要,也顺应了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趋势。随着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银发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据统计,2022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覆盖城乡3亿养老金待遇领取人口,基金支出6.3万亿元,为老年消费提供了物质保障。未来10年,预计每年新增退休人口2000多万人。在庞大的老年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为活力型低龄老年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国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为1.5亿人,超过老年人总量一半,他们拥有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优势,可为就业市场提供有益补充。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和健康预期提升,老年人消费的意愿和能力慢慢地加强,消费方式趋于多元化,医疗保健、继续教育、文体旅游、康养服务等成为热门。同时,随着数字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老年网民群体迅速增加,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深入老年生活,银发经济稳步的增长潜力被进一步激发。在长期资金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加大养老领域投入,积极布局老年用品生产、养老金融、养老服务和养老地产等板块。此外,还有一些大中城市将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纳入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格外的重视老龄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了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1年印发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发展适老产业。2022年出台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从老年用品研发、高品质的产品推广和鼓励发展产业集群等方面,要求在全国规划布局一批银发经济重点发展区域。
二是坚持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同发展,双轮驱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调普惠性和共担性原则,健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23年5月发布的《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进一步兜牢老年人服务保障底线。
三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参与。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部署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金融、土地、税费以及就业等方面给予诸多政策扶持,社会力量慢慢的变多地参与到养老产业领域,既拓宽了投融资渠道,也带来大量就业创业机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养老产业领域的各项体制机制改革。
四是多层次社保体系逐渐完备,为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我国社保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推动建立了统一的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养老、医疗两项保障制度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医保报销水准不断提高,老年福利津贴项目日益健全。自2016年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启动试点,至2022年已覆盖近1.7亿人口,在加强对失能老年人保障的同时,也带动了护理服务行业快速成长。随着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和消费水准不断提升,银发经济在GDP的占比将持续攀升,在拉动内需、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0后”“70后”群体逐渐步入老年,将给银发经济带来哪些新图景、新变化?
党俊武(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供需结构转型将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需求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现有供给体系尚难以提供对应的产品和服务,老龄经济蕴含巨大潜能。全面推动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为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形成新一轮经济稳步的增长注入新动能。
总体来说,老龄产业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的整个供给体系,这是“大老龄产业”;二是满足个体全生命周期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这是“中老龄产业”;三是面向老年期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这是“小老龄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龄产业取得长足进展,初步形成了老龄金融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服务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文化产业等。这是市场自觉顺应老龄社会和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代表未来我们国家的经济的新方向。实践表明,老龄产业属于“劳动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全力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充分就业、扩大消费和促进投资。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长期内我国中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将不断凸显,老龄产业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
与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多种需求相比,我国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顶级规模的国家,老龄产业的潜在需求难以估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老龄产业潜力届时将占到GDP的五分之一,2050年将达到三分之一。特别是“60后”“70后”相继步入老年,将会给老龄产业带来新图景。“60后”“70后”人口总量逾4亿人,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追求健康和投资健康养老的意识也更强。从整体上看,他们对老年生活的消费需求和长远安排深刻影响着未来老龄产业的发展动向。因此,应及时关注其在消费能力、需求层次和认知技能等方面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1年至2035年,我国老龄产业在多个角度产生需求。例如,老龄健康方面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医疗卫生、安宁疗护等;老龄用品与制造方面的适老化产品、康复辅具等;老龄宜居方面的适老化改造、适老化环境与服务等;老龄金融方面的个人老龄金融理财产品及老龄产业金融支持等。从长期看,2036年至2050年,随着“70后”“80后”群体步入老年,我国老龄产业需求将在消费模式、需求层次、需求内容等方面发生更大变化。例如,线上消费模式更普遍,精神文化、终身学习等成为老年人追求的重要内容,智慧养老与科技助老需求日益凸显。此外,老龄服务的外延会促进扩展,老年人对体育、旅游、文化、教育、法律等领域的服务需求也会显著增加。
预计未来10年,每年将有超2000万的新增老年人。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信息渠道多样,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除了传统医疗保健之外,老年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精神文化服务和产品、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和老年智能辅助设备等智能化健康产品、老年人健康生活解决方案、家庭健康机器人等AI产品以及中医的养生方式和产品等也将备受青睐。充分运用大数据精准提供质量过硬且多元化、多样化、适老化和个性化的消费产品,将是老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当前,需从顶层设计、中层谋划和底层操作上对老龄产业及其各细致划分领域作出中长期的战略和政策安排。通过着力打造老龄健康产业体系、老龄制造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老龄服务产业质量提升、适老化环境改善、老龄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老龄文化产业繁荣、老龄产业品牌打造、老龄产业布局优化、老龄产业标准提升和老龄产业人才教育培训等重大工程,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冯文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党中央格外的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不断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进入养老领域的各类主体迅速增长,相关这类的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并且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养老机构数量增加、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居民各类养老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截至2022年末,全国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万个、床位812万张,农村有互助养老机构或设施的村庄占比超六分之一。非公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逐步增加,普惠养老的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上海、北京、南京、杭州、温州等多地形成了立足机构、辐射居家的养老服务模式,在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集中提供专业化照料的同时,还提供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
在老年用品和服务方面,近年来养老产业已形成覆盖老年健康食品、老年生活用品、康复辅助器具、可穿戴设备、中医养生、家庭适老化改造、老年旅居、老年金融和老年交友娱乐等多领域的发展形态趋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烟台等地年年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老龄产业国际博览会,各类新型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面向老年人的康复辅助器具种类达4000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面向普通老年家庭的适老化改造成本降至1万元左右。依托新产品和新服务,慢慢的变多的老年人实现了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晚年生活品质改善。
在医疗健康服务方面,为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各类医疗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例如,智能药盒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药品来管理,提醒老年人按时按量服药,并通过监测药物使用情况及时有效地发现老年人重复用药的现象;智能马桶的出现,能够让老年人在家中如厕的同时,更方便快捷地完成身体检查;厨房煤气探测以及自动开窗装置的研发,能够有效提升听力障碍或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性。同时,以养办医、以医办养等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服务也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已达7000家。目前,第一批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区和示范机构的评审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展开。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推广,一方面降低了老年人个人及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极大撬动了市场需求,针对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快速地发展。2022年,49个试点城市中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近1.7亿人,享受待遇人数近121万人,基金支出104.4亿元,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近7700个,护理服务人员超33万人。特别是农村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带来了多重利好。例如,在山东日照市岚山区,因为有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费用支持,医务人员在村卫生室集中为村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日间健康照料,让这些老年人以较低的花费享受到专业化的医疗照护服务,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负担。
此外,烟台、苏州、六盘水等多个地市将康养产业作为本地区重点培育的新兴起的产业,并先后出台康养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等具体方案。北京是第一个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省份,之后苏州、杭州等地也先后颁布区域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大力推动居家养老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格外的重视老龄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银发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逐步扩大养老机构供给总量、助力养老企业未来的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印发《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探索支持社会力量和地方政府合作加大普惠养老有效供给。为提升养老服务体系质量和服务水平,民政部等部门先后出台《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实施指南》,积极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等。为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牵头制定实施《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