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证券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于:华体育会app下载官网 日期:2024-07-09 15:26:08 浏览:21次

  2023年,公司紧抓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一个海通”理念下,深入推动“投、融、保、研”和财富管理协同联动,保持良好发展形态趋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组织架构改革、优化财富管理转型、推进数智化赋能、加强集团化管理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市场整体呈现波动和调整态势,股票、基金交投活跃度有所下滑,债券交易规模稳步增长。2023年沪深两市股票、基金交易量达480万亿元,同比下降3.10%;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债券结算量2,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8.14%;港股日均成交额1,052亿港元,同比下降15.59%。市场机构投资的人持有股市值和比例持续提升,2023年末社保基金、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各类专业机构投资的人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15.9万亿元,持股占比从2019年初的17%提升至23%。为活跃长期资金市场、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监管部门持续引导证券公司降费让利。伴随权益市场波动、客户的真实需求升级及行业竞争加剧,券商经纪业务佣金费率下行,传统通道业务价值下降,盈利空间不断收窄,倒逼财富管理业务加速变革,提高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性、多元性和全周期性。受股票市场波动影响,权益类基金规模会降低,金融理财产品销售市场持续承压,2023年末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资产净值合计62,85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0.64%;2023年新成立基金发行份额11,452亿份,同比减少22.40%。其中,股票型基金发行份额1,424亿份,同比减少9.95%,混合型基金发行份额1,531亿份,同比减少44.15%,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8,120亿份,同比减少17.56%。逆周期调节政策不断推出,市场两融规模整体稳中有升,2023年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达1.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7%。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基本进入以稳为主、稳中有降的阶段。经营举措及业绩:2023年,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构建金融产品全生命周期平台系统,金融产品销量及保有规模稳步增长;围绕“做增量、有特色、强协同、建机制”的理念,积极推动综合创新网点建设,加快在重点城市的网点布局;推进ETF生态圈建设,让更多客户共享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红利;强化数字金融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边界,月度活跃数持续增长。2023年,公司积极落实降费让利各项举措,经纪业务股基佣金率同比下降7.4%。截至2023年末,公司财富管理客户数量1,80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20%,托管客户资产规模3.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60%。2023年,公司新开客户数量110万户,新开客户资产2,592亿元,同比增长30.91%。公司深耕客户需求,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财富管理转型为方向,以资讯、产品、投研、投顾及工具为抓手的多层次客户服务体系,以“e海通财”和“e海方舟”两大平台为基础,面向财富、机构客群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2023年,公司持续推进财富管理机构化转型,致力于全面提升面向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公司加快推动分支机构改革,加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网点覆盖,打造具有特色业务属性的综合金融平台。截至2023年末,已有上海浦东分公司等11家综合网点正式开业,7家综合网点正在筹建中。公司构建战略客户服务体系,集中资源对接需求,探索“1+N”战略客户服务模式,初步形成“园区金融”“产业金融”“企业金融”服务特色。2023年,公司净新增企业客户资产超1,700亿元,新增企业客户数785个。公司搭建区域合作平台生态,通过“招、投、保”联动等方式,加速推进园区覆盖,制定区域高质量发展举措。截至2023年末,已与80余家政府、园区及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塑造企业家服务品牌,聚焦企业家客户,推出“海通企业家办公室”六大品牌服务,初步搭建私人客户权益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末,公司日均净资产在600万以上的私人客户数量超1.5万户,资产规模超7,600亿元。公司全面强化投顾服务能力,升级“盈投顾”服务品牌,优化“交易+理财+综合金融”立体式服务架构,推出以深度资讯、简讯、直播、策略会为代表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客户服务工具,面向高净值客户持续推进“匠心100”专户定制服务。公司迈入数智化赋能新阶段,围绕财富管理、机构服务完成重点领域数智化规划,“e海通财”APP上线股权激励、私人财富等五大专区,打造集团线上超级入口,“e海方舟”机构交易服务平台规划重构,上线软硬件极速柜台,通过服务功能的迭代升级,持续提升用户体验。2023年,“e海通财”APP月度活跃数582万人,行业排名第四;“e海方舟”客户资产规模近1,400亿,同比增长60%。公司以优化客户体验为抓手提升产品保有量,通过强化销售组织、理顺沟通机制、优化系统平台、完善销售制度,不断加强与外部优质基金公司深度合作,并建立以产品细分为基础的专业化评估跟踪机制,覆盖公募、私募、资管等各类产品以及产品售前、售中和售后全生命周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开展全光谱产品规划,优化产品布局,金融产品营销售卖规模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末,公司金融产品保有规模1,2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36%。公司以券结公募产品为重要销售抓手,一方面加强与优质基金公司合作,建立券结业务生态圈,完善基金产品池;另一方面精准定位银行、保险、公募等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客户对于场外基金的投资需求,推出了场外基金综合服务系统“e海通合”,提升客户投资体验,扩大金融产品服务品牌影响力。2023年,公司融资类业务紧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加强政策落地,确保业务平稳有序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持续加大重点客户和重点业务的拓展力度,积极引入高净值客户和专业投资者,夯实客户基础,优化客户结构,同时借助“一个海通”的综合服务优势,为客户提供投资、融资、风险管理一体化服务,两融业务规模有效增长,机构化产品化程度有所提升。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持续深耕实体经济融资服务市场,着力引进优质项目,多效并举防范化解业务风险。截至2023年末,公司融资类业务规模918亿元,其中融资融券业务规模656亿元,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262亿元。2023年,海通期货各项业务稳步推进,市场地位持续巩固。实现代理交易额31.8万亿元(单边计算),市场占比5.6%;客户权益502.2亿元,市场占比3.6%;成功实现上期所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首日首单交易。期货资管业务多资产配置体系及销售渠道进一步完善,截至2023年末,期货资管业务规模超220亿元,较年初增长117.5%;基金销售新增销量28亿元,同比增长350%。海通国际私人财富管理团队不断强化产品与解决方案台,以股票、债券、基金、衍生产品及另类投资产品的多元货架为基础,以专业投资顾问服务为抓手,构建全面的产品服务能力。2023年,新增上架结构化产品,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更多投资选择,帮助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下降低风险、稳定收益。此外,海通国际私人财富管理团队充分运用数字科技,进一步提高服务系统化、精细化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及客户体验。2023年,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环境下,A股市场发行节奏有所放缓,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落地,监管持续趋严。2023年,全市场股权融资项目数量790家,同比下降16.40%,融资金额11,011亿元,同比下降33.06%;其中IPO项目数量313家,同比下降26.87%,融资金额3,565亿,同比下降39.25%。2023年,北交所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7家,公开发行融资147.33亿元。截至2023年末,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239家,运行质量、市场功能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债券发行增势不减,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各类债券发行合计71万亿元,同比增长15.45%。利率债发行合计2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8%,其中国债发行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8%,地方政府债发行9万亿元,同比增长26.78%,政策性银行债发行6万亿元,同比增长0.66%。信用债发行合计19万亿元,同比增长5.08%。同业存单发行合计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39%。境内股权融资方面,公司着力推动大投行组织架构优化,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纲,以全面注册制为契机,深入贯彻“行业化”“区域化”战略部署,继续强化品牌优势,稳固市场领先地位。同时,公司贯彻落实“一线要实、二线要专、三线要严”内部控制理念,稳步推进内外各项改革措施,持续完善投行业务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内控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执业质量。2023年,公司共完成股权融资项目42单,融资金额637亿元。完成IPO项目22单,市场排名第三,融资金额466亿元,市场排名第二;其中,完成科创板IPO项目10单,市场排名第二,融资金额380亿元,市场排名第一;完成北交所发行上市项目3单。完成再融资项目20单,包括参与保荐承销的定增项目16单及可转债项目4单,共融资171亿元。公司坚定专业化路线,抓牢标杆性项目,助力科技企业自立自强,2023年全市场融资规模排名前20的企业中,公司成功保荐6家,公司全年保荐的22家企业中,集成电路行业7家,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品牌优势。公司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地区完成IPO项目11单,市场排名第二,融资规模347亿元,市场排名第一;助力多家珠三角区域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大湾区和华中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公司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通过绿色股权融资服务11家绿色企业,募资金额249亿元,为公司在新能源领域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公司大力推进申报工作,股权项目储备丰富,2023年末公司保荐的IPO在审及待发项目数量51家,市场排名第三。境外股权融资方面,海通国际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投资银行服务,在拓展费类收入来源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一个海通”的业务协同效应。2023年,海通国际完成香港联交所IPO保荐项目4单,数量位列香港市场第五,完成香港IPO承销项目6单,港股二级股权融资承销项目2单(不包含交易规模小于2,500万美元的旧股大宗交易项目)。境内债券融资方面,公司以创新驱动发展,保持稳中有进。2023年,公司主承销各类债券1,228期,承销金额4,847亿元,其中企业债承销金额106亿元,公司债承销金额1,049亿元。公司聚焦国家战略,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主承销各品种绿色债券46期,承销规模150亿元;助推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主承销科技创新债券66期,承销规模209亿元;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行全国首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债券;支持构建离岸金融体系,发行全国首单券商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明珠债),荣获上海市金融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境外债券融资方面,海通国际作为核心主承销商角色完成多笔具有代表性的明星交易;深入践行ESG和可持续金融理念,完成了11笔绿色及可持续债券承销,融资规模达23.8亿美元;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展债务管理及重组业务,全年共完成9笔债务管理项目。伴随着中国经济和居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同时在资管新规、养老金体系逐步完善等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措施的推动下,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标准化、净值型资产管理行业成为金融子领域里面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板块之一,回归资管行业本源、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成为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的关键。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2023年末公募基金存续规模27.6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02%。券商资管业务整体仍处于降通道、转集合的转型期,2023年末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存续规模12.41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3.28%,其中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存量产品规模5.30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5.59%。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贯彻落实证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持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着力打造客户类型、投资市场以及投资策略全覆盖的产品体系,积极谋划资管业务转型并布局公募市场,推进资产管理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集团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近2.0万亿元。截至2023年末,富国基金资产管理规模1.4万亿元。公募业务方面,产品长期投资业绩优良,管理规模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多只创新产品跻身发行“首批”;权益类ETF规模突破500亿元,市场排名前十。非公募业务方面,各类养老金业务管理规模上升超10%,在基金公司中位列第六。截至2023年末,海富通基金资产管理规模4,129亿元,新中标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社保组合项目共20个;债券ETF产品规模293亿元,较年初规模接近翻倍,市场排名第一;货基零售化个人客户保有规模较年初新增112亿元。海通资管公司以公募、私募双轮产品战略驱动公司发展,致力于打造全能资产管理机构。公募业务方面,积极谋划资管业务转型并布局公募市场,以参公改造的十余只公募产品为抓手,在维持产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为投资者提供较好的收益,树立公司的公募业务品牌。2023年,海通资管公司通过参公改造完成的17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初步形成了产品风险等级由低到高、持有期限差异化的公募产品矩阵线,在充分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产品资产的增值。私募业务方面,依托良好的投资历史业绩及市场口碑,积极拓展与银行、三方等销售机构的业务合作,做好存量高净值客户和机构客户的维护及服务半径的拓宽,致力于打造客户类型全覆盖、投资市场全覆盖以及投资策略全覆盖的私募资管产品体系。2023年,海通资管公司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以市场风险收益为基础,重点布局固定收益、量化、另类投资、组合投资和跨境资管的综合产品矩阵,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截至2023年末,海通资管公司资产管理规模707亿元,其中主动管理规模696亿元,占比达98.42%;参公大集合指数增强系列、中短债系列、私募固定收益年年旺系列等产品投资业绩突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新路径”项目荣获上海市金融创新成果提名奖。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将支持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助力我国经济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速发展。一方面坚持聚焦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先进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相关领域项目投资金额占比超过50%且仍在快速提升;另一方面积极践行“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投资策略,通过海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中早期基金,累计投资中小科创企业数十家,有效促进企业成长。2023年,新增投资项目52个,投资金额31亿元;新增设立基金10支,实缴募资金额43亿元。截至2023年末,基金管理数量合计63支,基金管理规模合计333亿元。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深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更多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的新模式、新方法,在母基金业务方面做出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2023年,公司先后完成浦东新区引领区母基金、安徽海螺工业互联网母基金、海通兴泰长三角合作发展基金等3支母基金签约,合计规模超140亿元,后续将积极发挥母基金“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作用,做好母基金投资相关工作。海通国际资产管理团队强调客户导向,加速产品转型,优化资产结构,深度挖掘和服务客户在境内外市场的投资及配置需求,帮助海外机构客户投资中国市场。2023年,海通国际资产管理团队继续降低投资风险敞口、改善资产管理结构,不断探索新的产品和业务机会,在保持业务收入整体稳定的同时,成功实现外部客户资管规模的逆市增长,同时顺应市场机会,新增成立两支货币基金,成功改造一支ESG主题型公募股票基金,并成功发行一支于欧洲注册的主动管理型亚洲投资级债券基金。2023年以来,A股市场先扬后抑,整体表现略显平淡,上证指数、沪深300、创业板指、科创50全年分别下跌3.7%、11.4%、19.4%、11.2%,北证50一枝独秀,上涨14.9%。H股整体走势与A股相似,恒生指数全年下跌13.8%。央行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债券市场整体平稳,主要利率在低位窄幅波动,中债国债总净价指数、中债企业债总净价指数、中债总财富指数全年分别收涨2.0%、2.3%、4.7%。公司固定收益业务在稳住自营债券投资基本盘的同时,积极开展客需业务,推动报价回购业务、衍生品业务发展。积极参与债券市场建设,各品种交易量全方位提升,债券现券交易量超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70%,国债期货交易量超80万手,同比增长约130%;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社会责任投资超600亿元。2023年,公司荣获“中金所国债期货十周年(2013-2023)最佳贡献奖”“上海黄金交易所优秀会员”“优秀债券投资机构(自营类)”等多项荣誉。公司境内权益投资业务面对市场不利行情,积极优化持仓结构,多措并举控制风险。衍生产品与交易业务通过场外衍生品工具提供多种表内非标准化衍生产品,不断丰富公司表内产品“工具箱”,推出全面涵盖股指、商品、利率、策略指数四大类的收益凭证产品。做市业务聚焦服务能级提升,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获得基金做市业务和权益类期权做市业务的所有资格。2023年,基金做市业务主做市品种超过440只,头部基金公司全覆盖,沪深交易所上市基金主做市商年度综合评价、基金通平台做市商年度综合评价均为A,年度股基交易量超1万亿元;期权做市业务荣获中金所2023年度股指期权优秀做市商金奖。股票做市业务策略调整成效初显,新三板做市标的数量全年净增26家至79家,市场排名大幅提升至第三,获评2023年度优秀做市规模做市商。海通创新证券按照坚持“专业、专注”、坚持“两个聚焦”(聚焦重点行业、聚焦重点投资阶段)、践行“三个服务”(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科创战略、服务“一个海通”)的战略要求,精选直接股权投资项目,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制造和环保等行业的优质企业。2023年,新增股权直投项目6个,新增基金投资4个,新增科创板跟投项目10个。受全球高息环境和地缘政治局势等因素的影响,香港股票和债券市场呈现疲弱态势。海通国际固定收益销售及交易团队根据市场情况,持续巩固一、二级市场销售及交易固收类产品的业务地位,在资金成本仍处于高位的市场环境下,适度扩张债券类回购的流量融资业务,解决客户融资需求。同时,坚持“一个海通”、立足香港、面向全球的业务定位,强化与母公司的业务协同,在债券、利率互联互通方面探索新的业务机会。公司不断完善“大销售”建设,提升机构客户服务能级,推动机构服务方式转型,依托公司综合全面的牌照和业务版图,打造具备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经验的团队,通过陪伴式服务,提升与机构客户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销售”建设得到境内外客户的普遍认同。2023年,公司持续加大服务力度,积极拓宽服务场景,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一方面大力推行综合服务,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与特点,持续挖掘服务空间,推动综合业务合作;另一方面打造海通机构服务品牌,为公募、保险、私募、银行及理财子、QFII等机构客户提供全面、长期、高质量的投研服务,切实提升投资人获得感。WFOE业务方面,成功落地公司第一只外资公募券结产品及多个外资公募专户产品;综合金融服务方面,和境外两家大型商业银行先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合作模式由点到面的突破;QFII机构服务方面,协助QFII机构参与了多个IPO战投及定增项目,形成综合金融服务的突破口,QFII交易量同比增长59%。公司坚持打造业内一流的研究品牌,以研究驱动机构业务发展及投行业务拓展;强化集团内部协同,加强对分支机构、营业部客户服务支持力度;通过网络直播、电话会议、线下论坛等多种形式精准服务机构客户,品牌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挥。研究业务持续加强对宏观及各产业链研究力度,以“长三角科创金融大会”“新能源产业链投资策略会”“年度投资策略会”等大型会议为纽带,综合服务政府园区、持牌金融机构、参会企业过千家,并覆盖分支机构财富客户;积极统筹集团研究资源,联动集团内外部业务需求,积极承接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等课题委托数十项,发挥智囊智库作用。2023年,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比中,获得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第五名。海通国际股票研究团队共覆盖大中华、日本、美国、印度等多个地区逾1,800只股票。2023年,海通国际在国际权威金融媒体《亚洲货币》(Asiamoney)券商年度评选夺得10项团队和分析师类别奖项。2023年,在国家金融监管顶层架构优化调整的背景下,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仍处于统一监管逐渐完善、转型优化加速出清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受监管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融资租赁企业数量、租赁合同余额继续小幅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坚定实施,融资租赁行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融资租赁凭借自身“融资+融物”禀赋优势,以回归租赁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聚焦主责主业,将服务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等作为业务转型重要方向,有望在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经营举措及业绩:2023年,海通恒信把握国内社会经济全面复苏的契机,紧跟国家战略及政策导向,坚定立足租赁本源,调整优化资产布局,加速推动产业生态圈建设,深耕属地化战略,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有效夯实资产质量,保障海通恒信规模稳健、收益持续提升。2023年,海通恒信实现收入总额84.12亿元,实现年度溢利16.07亿元,年度溢利同比增长4.9%;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6.86%,加权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为8.88%。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通恒信资产总额达到1,233.51亿元,权益总额达到202.45亿元,权益总额较上年末增长7.5%;不良资产率1.12%,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265.82%。集团坚持践行国家发展战略,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主动融入发展新格局,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践行者和金融改革的重要探索者。有力融入“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立足科创板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在半导体、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众多“硬科技”创新领域打响海通品牌,形成市场影响力。创新服务绿色循环经济,在投行、融资租赁及资产管理等各业务领域不断探索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金融服务手段,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发展。构建母基金生态圈与投资链,参与国家级基金、长三角产业基金的设立,聚焦推进临港新片区、上海先导产业等重点区域与行业服务。集团发挥专业力量,积极践行金融国企使命担当,以闭环的服务价值链,构建开放的客户生态圈,涌现了一批创新成果,成为持续提升公司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以母公司业务出发,通过设立、收购专业子公司,集团不断扩充金融理财产品服务范围,延伸金融服务边界,已基本建成涵盖证券期货经纪、投行、自营、资产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另类投资、融资租赁、境外银行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服务集团。集团财富管理业务持续深化服务能级,提升资源整合效率;投资银行业务围绕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发挥产融结合优势和资本市场功能,围绕关键产业链,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行业积极布局、重点开拓,业务排名行业前列;资产管理业务产品种类与管理规模持续提升;私募股权投资业务规模及品牌影响力行业领先;海外业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融资租赁业务已确立并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研究服务市场影响力强。集团深入践行“一个海通”理念,深化“投、融、保、研”及财富管理业务线的协同联动,加强整体协同,有效推进业务落地。集团综合化的金融平台具有强大的规模效应和交叉销售潜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客户综合金融服务创造条件。集团营业网点覆盖“纽、伦、新、港、沪、东”六大国际金融中心。截至报告期末,集团在中国境内拥有341家证券及期货营业部(其中证券营业部307家,期货营业部34家),遍布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境外方面,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全球5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行、子公司或代表处。凭借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和极具战略性的国际化布局,集团得以建立庞大且稳定的客户群,截至报告期末,集团在境内外拥有超2,400万名客户。通过收购整合海通国际、海通银行,设立上海自贸区分公司,集团建立了跨境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获得了亚太地区先发优势以及欧美地区的战略储备,伴随中国客户走出去、服务境外客户引进来,集团持续深化跨境一体化联动能力。海通国际不断强化在港股IPO领域的项目执行能力及品牌影响力,积极参与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发行,建设面向全球机构客户的全方位交易、研究与销售平台,构建面向企业家客户的私人财富管理模式,并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着力打造特色投研平台。海通银行是深化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储备,也是集团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承载平台,海通银行拥有在欧盟及南美市场上的专业知识以及逾三十年的经验,具有全银行牌照,围绕企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资产管理三大重点业务领域,在深耕本土业务的基础上,致力于开拓中国与欧洲、中国与拉丁美洲间的跨境业务合作。自贸区跨境业务方面,公司是首批加入上海自贸试验区FTU(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体系的证券机构,助力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和业务实践。2023年,自贸区分公司围绕自贸区离岸债券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动FTU业务拓展和集团内跨境业务联动。全方位多地区的国际业务平台有利于集团把握日益增长的跨境业务机会,满足客户的跨境业务需求,提升集团的国际影响力。公司通过A+H股上市、增发等多次战略性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迅速增强并持续保持了雄厚的资本实力,净资产连续多年稳居行业前列。与机构投资者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强化融资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各项融资计划,增强了公司流动性管理能力与风险防控能力,确保了境内外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充足的资本为公司业务发展、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夯实了基础。公司始终坚持“务实、开拓、稳健、卓越”的经营理念与“稳健乃至保守”的风险控制理念,在三十多年的经营中,成功渡过了多个市场和业务周期、监管改革和行业转型发展。公司基本建立了覆盖全集团的风险管理体系,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较为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公司依照监管规定,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不断夯实合规审查、合规监测及合规检查等职能履行,保障与促进公司持续合规稳健发展。同时,公司始终坚持以风险为本的工作原则,严格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采取相关措施,控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始终秉承“科技引领”发展的策略,以建设“敏捷化、平台化、智能化、生态化”为核心特征的“数字海通2.0”为目标,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已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者、先行者。赋能业务成效持续深化,“e海通财”打造集团生态、行业生态、用户生态于一体的综合财富服务入口,APP月度活跃数继续保持行业前四;“e海方舟”引入多家市场主流算法策略合作伙伴,打造海通特色算法平台;“e海通衍”打通南北向跨境交易业务,为境内外机构投资者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跨境投资交易及对冲工具。数字化底座持续夯实,证券公司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自建科技园积极践行ESG理念,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园区,成为行业首家使用光伏能源并顺利投产的证券公司。数据治理水平持续提升,致力于构建价值驱动的高可信数据资产管理体系,通过数据管理能力国家标准认证,成为率先获评DCMM四级的证券公司之一。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得20项国家专利授权和102项软件著作权,著作权数量位居行业第一;荣获2022年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二等奖、深交所优秀研究课题一等奖等20余项荣誉,科技成果数量和获奖等次保持行业领先。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7,545.8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1,632.44亿元。2023年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29.5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0.08亿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61%。其中,子公司实现收入108.60亿元,占比43%。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迈上新台阶。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把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中国证监会明确活跃资本市场一揽子措施。一方面,伴随着经手费下调、印花税减半、IPO阶段性收紧、融资融券逆周期调节、券商风控指标优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等政策渐次落地,在着力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同时,对证券公司业务模式的高水平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行业监管在落实“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中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的监管体系,证券行业将持续提升内控水平,行业生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强调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竞争特征将日益突显。预计未来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互联互通不断提速,外资控股甚至独资券商的加入在加剧行业竞争的同时也会推动行业的发展,市场和客户的国际化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券商国际化进程,跨境联动也将日益深入。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上升,2023年证监会明确支持证券公司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预计未来证券公司有望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外延增长。基于牌照和监管的传统盈利模式将进一步弱化,行业盈利模式将向基于资本优势、客户基础、专业服务能力以及金融科技实力的资本型中介模式转型。在以散户机构化为特点、持续扩张且空间巨大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市场中,券商主动管理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随着券商业务在产品种类、服务模式、地域覆盖等各方面的复杂程度显著提升,以及中国证监会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强调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合规与风险管理、集团管控协同对于各项业务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将越发显现。在转型背景下,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经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中介业务为核心,以资本型中介业务和投资业务为两翼,以集团化、国际化和数字化为驱动力,加强合规风控、人才、IT和研究四根支柱建设,加强资本与投资管理、投行承揽与销售定价、资产管理、机构经纪与销售交易和财富管理等五大能力建设,打造智慧海通,以国际一流投行为使命,致力于把海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2024年,在总体战略指引下,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公司将继续深入践行“一个海通”理念,探索“投行—投资—研究”联动运作模式,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探索“机构—资管—财富”联动运作模式,更好服务社会财富管理需求。在经营管理和资本回报上“做优”,更好防范风险、履行社会责任。坚持稳业务、稳优势、稳地位、创新进、改革进、效益进,着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以“海通所能”服务“国家所需”。根据2024年公司经营的总体要求,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投行业务线将围绕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直接融资服务;继续深化改革,加强条线内外部资源整合;完善“一实、二专、三严”的内控防线建设,健全问责机制,以勤勉尽责的态度当好资本市场“看门人”。财富管理业务线将大力加强分支机构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做大产品保有规模,做优投顾服务能力,做实企业家服务品牌。交易及机构业务线将积极筹备各类业务资格申请,拓展业务种类,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与风险管控;拓宽增量收入潜能,打造更具战斗力、影响力和纪律性的研究团队;合理配置重点销售资源,提升持牌机构综合金融收入。资产管理业务线将不断提升产品创新力度和投研能力建设,拓展与公司各业务条线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海外业务线将始终保持敏锐,妥善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及时洞察并把握市场机遇。租赁业务线将进一步深化产业化转型,巩固产业领域的既有优势,积极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持续提升租赁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发挥好“融物”特色,做好“普惠金融”;将更加有力地防范化解风险,夯实资产质量。私募股权投资及直投业务线将始终把股权投资工作与国家重点战略和公司业务发展紧密结合,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和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与此同时,公司还将全力以赴推动合规风险管理提档升级,强化组织和人力资源效能,提升财务资金集团管控能力,有力推动科技与运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包括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合规风控、信息技术投入情况)本集团一直以来注重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确立了“务实、开拓、稳健、卓越”的经营理念,树立了“稳健乃至保守”的风险控制理念,经营管理实行合规优先、风险管理优先的原则。本集团根据《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监管要求及内部制度,从全覆盖、可监测、能计量、有分析、能应对等方面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强化风控指标并表管理,健全集团T+1风险数据集市,赋能子公司风险管理,推进集团风险管理向纵深发展:搭建了层级分明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覆盖各风险类别、各业务条线、各单位,不断完善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控、报告和应对等风险管理流程;建立了监管指标、风险容忍度及限额指标、业务风控指标的三层风控指标体系,通过系统实现动态监控和自动预警,主动开展压力测试来审慎评估极端风险影响,加强同一客户、同一业务风险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完善集团风险限额体系并向部门、子公司进行拆解,并建成集团智能预警平台,持续提升风险预判预警能力;开展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计量,建立模型管理机制和流程,并持续对模型开展评估和验证;将子公司风险纳入报告范围,定期编制集团风险报告,针对重大风险事件编制专项报告;根据风险评估和预警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建立了有效的应对机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此外,本集团从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数据和系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风控投入等方面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保障和支持。公司依据《公司法》《证券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要求,搭建了多层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部门、业务及管理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等各层级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公司董事会是公司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制定者和授权人,负责审议批准公司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基本政策和重要制度、公司整体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重大风险的解决方案、定期风险评估报告监督公司风险管理政策的实施,任免考核首席风险官,建立与首席风险官的直接沟通机制,及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公司董事会设合规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具体履行董事会风险管理职责。公司监事会是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者,负责对董事会、经理层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履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公司经营层根据董事会的授权,负责建立责任明确、程序清晰的组织结构,制定公司风险管理的政策、规章和制度,贯彻执行公司整体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政策,组织实施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应对工作,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及时处理或者改正存在的问题缺陷,审议处理公司重大风险事件,建立涵盖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及董事会授予的其他风险管理职责。公司设首席风险官,由董事会聘任。首席风险官是负责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董事会、经营层确定的风险管理政策、规章和制度,组织对公司建立健全各项业务风险管理制度进行督导、审查和评估,组织对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并督促整改,组织评估和完善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定期组织对公司面临主要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向经营层、董事会及监管部门提交评估报告,组织对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负责人的提名和考核等。公司设立风险管理部,在首席风险官的领导下履行风险管理职责,负责拟定公司风险管理的政策、规章和制度,督导公司各单位制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对相关业务的主要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组织对各项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对公司整体风险水平及其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和报告,对重大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及时报告并提出风险处置建议等。此外,公司合规管理部负责管理公司合规风险、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公司资金管理总部负责管理公司流动性风险,公司总经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公司声誉风险,公司信息技术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公司信息技术风险。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负责其经营管理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落实公司风险管理政策,组织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公司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负责人承担本单位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直接责任。公司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报告,履行一线风险管理职责。公司稽核审计部负责定期对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稽核检查,定期评估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各子公司规范运作,依法经营。公司将子公司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其风险管理工作实行垂直管理,每日开展风控指标并表管理,建立了集团T+1风险数据集市,并从子公司风险管理负责人提名、风险限额与报告、重大事项审批、风险数据对接、风控指标并表、风险督导检查、风险考核评价等方面落实对子公司的垂直风险管理。本集团业务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合规风险、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具体情况如下:(1)合规风险合规风险是指因证券基金经营机构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公司按照合规管理监管要求,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职责分明的合规管理架构体系,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主要负责人、合规总监、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合规管理职责定位,合规部门、其他内控部门、公司下属单位(包括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各子公司)分工明确,协调互动。公司制定《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合规管理办法》及配套制度,并配置合规管理人员队伍体系,严格对各业务条线进行合规管理,通过合规事前审查、事中监测、事后检查、考核及问责,努力提高各项制度、机制及流程的执行力度,同时,公司加大政策传导及合规宣导工作力度,积极培育“人人合规、主动合规”的经营环境。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夯实合规审查、合规监测、合规检查、合规考核、合规问责等合规管理基础职能,进一步加强合规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合规管理精细度与科技化水平,探索集团化管理深度。公司确定2023年为“合规内控文化巩固年”,在总结“建设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从制度建设、机制建设、队伍建设、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持续推动合规内控体系提档升级。公司制定了《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董事会负责下的反洗钱组织架构,形成公司反洗钱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合规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落实执行的反洗钱管理体系。公司建立了包括集团洗钱风险管理制度、公司反洗钱基本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在内的反洗钱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以“风险为本”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公司各业务条线面临的不同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并通过培训和宣传促进洗钱风险管理文化传导,营造良好的洗钱风险管理文化氛围,积极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将反洗钱工作纳入公司“合规内控文化巩固年”总体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反洗钱制度体系,加强洗钱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开展反洗钱系列培训,提升公司反洗钱工作质效。公司积极履行反洗钱宣导义务,不断提高投资者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意识。信用风险是指因融资人、交易对手方或债务发行人无法履行其约定的财务义务或信用资质发生不利变化而可能对本集团经营造成损失的风险。货币资金主要存放在国有商业银行或信誉良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结算备付金存放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此类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面临的信用风险相对较低。经纪业务采取全额保证金结算,切实规避相关信用风险。本集团开展的交易性融资业务主要包括: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孖展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等。相关主体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严格的制度和措施,主要从尽职调查、内部评级、项目评审、授信管理、逐日盯市、限额监控、贷后跟踪、补充增信、平仓处置、司法追索和拨备计提等环节实施管控。本集团注重通过分散投资控制集中度风险,投资标的主要倾向于高信用评级资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密切跟踪投资标的的经营情况和信用评级变化,落实内部评级和统一授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债务发行人、行业和地域集中度等信用风险监控指标,在投后跟踪中及时根据财务指标变动、重大风险事件和负面舆情等信息更新债务发行人内部评级和授信限额指标,动态调整交易策略。本集团在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时,坚持以行业与客户并重的策略确定信用风险管理政策。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本集团就融资租赁客户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施行动态跟踪和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行业投放政策、管控行业集中度风险。客户信用风险管控方面,本集团主要通过开展尽职调查、内部评级、授信审核、贷后资产巡检、风险预警与监测、集中度限额控制等措施对客户信用风险实施管控。针对债券回购等同业短期拆借业务,本集团以交易对手准入和授信管理为抓手,审慎筛选信用资质良好的交易对手和信用等级较高的担保证券,从源头上控制信用风险水平。针对场外衍生品业务,本集团从交易对手准入和授信管理、标的证券管理、风险应对与处置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对存续期内的场外衍生品交易进行逐日盯市,并通过严格履行净额结算和履约保障等措施管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本集团同业短期拆借和场外衍生品业务的交易对手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等主体,在开展此类业务的过程中,合理选择业务模式、严格控制业务规模并采取合理的风控措施。同时,本集团关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对市场波动背景下的信用风险采取保证金安排、交易对手内部评级与授信管理等措施。除上述风险因素之外,本集团所开展的境外融资类业务也承担着相关信用风险,报告期内,受欧美央行加息、香港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影响,公司境外存量融资客户还款能力有所削弱,抵押品回收处置难度加大,公司补充计提减值拨备,并通过加强贷后跟踪,积极采取监控措施,加强集中度管控,持续降低境外信用风险。报告期内,本集团以信用风险管理办法等制度为依据,全面落实以同一客户、同一业务为核心的信用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控、报告及应对工作,推动集团智能预警中心的推广应用,对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持续升级,强化统一评级与集中授信管理机制,推进高风险客户名单管理工作落实,积极落实客户ESG尽职调查和ESG风险评估等工作。报告期内,本集团核心信用风险监控指标运行平稳,整体信用风险可控。针对融资类三项业务,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审慎评估新做项目,强化存续项目的跟踪、监控和管理,加大存量风险项目追偿力度并审慎、前瞻地计提信用减值准备,确保风险拨备计提充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融资融券存量负债客户的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61.27%,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客户的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71.05%,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客户的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34.47%,融资人提供的担保品较为充足,信用风险整体可控。市场风险主要指在本集团的经营活动中,因市场价格(股票价格、利率、汇率等)的不利变动而使自有资金投资的相关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A、股票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主要指集团所投资的权益类证券市场价格发生变化致使本集团承受损失的风险。承担此类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权益类证券自营业务、做市业务和场外衍生品业务等。股票价格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是本集团主要面对的市场风险类型之一。集团密切关注相关资产价格波动,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范,通过每日跟踪证券持仓的投资规模和风险价值(VaR)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和管控。集团通过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对各类证券品种的投资规模进行适当控制和适时调整,并结合各类套期保值工具,对市场风险进行管控。B、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因市场收益率曲线或信用价差等因素变动导致的风险,承担此类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债券投资业务和利率衍生品业务等。本集团对利率风险的控制,主要采用规模控制和投资组合等方法,合理配置资产,匹配负债与资产的期限结构,并通过定期测算投资组合久期、凸性、DV01等指标衡量利率风险。C、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因外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风险。本集团国际化布局不断完善,面对复杂多变的境外市场,持续跟踪研究外汇市场,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通过套保等一系列措施对冲、缓释汇率风险。集团注重外币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以控制外汇风险的敞口。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的汇率风险对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D、商品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是由各类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引起。报告期内,本集团商品类市场风险敞口相对较低,主要通过商品期货、期权等商品衍生工具进行对冲,有效管理商品风险。除上述风险因素之外,本集团所从事的境外投资交易业务也承担着相关市场风险,全球范围内各种市场风险因子的波动都可能对集团的整体损益带来影响,报告期内受境外市场波动和欧美央行大幅加息影响,公司境外金融资产估值发生一定不利变动,公司主动收缩投资规模,降低市场风险的暴露,通过开展压力测试、加强限额管理等方式,积极应对境外市场变化。报告期内,根据集团市场风险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公司不断推进落实集团层面市场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监测、应对和报告等程序,对于集团下属子公司进行的投资交易业务,通过制定并分配风险价值限额、止损限额等进行管控。本集团基于T+1风险数据集市、集团市场风险管理系统、风险报告等工具或手段,对子公司市场风险状况和风险限额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本集团通过以风险价值为主的市场风险量化指标体系对各项投资交易类业务承担的市场风险情况进行计量和管控。本集团风险价值模型的具体计量参数为95%置信水平、1日前瞻期,模型计量的覆盖范围包括集团层面持有的权益、利率、外汇等各类金融资产和衍生品。本集团通过返回检验等手段,持续监控和评估风险价值模型的有效性,并随着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持续完善风险价值模型。此外,本集团建立压力测试管理机制作为风险价值模型的重要补充,通过构建各类历史情景和模拟情景以及相应的压力测试传导机制,衡量投资交易业务可能面临的极端损失情况,并评估损失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报告期内,本公司各月月末风险价值占本公司净资产的比例、以及本集团风险价值占本集团净资产的比例均保持在0.2%以内,市场风险可控可承受。操作风险指由内部流程缺陷、人员失误或不当行为、信息系统缺陷或故障,以及外部因素等原因给公司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贯穿于公司业务开展与日常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等其他风险。本集团以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等制度为依据,利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损失数据收集等风险管理工具开展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报告等工作。集团通过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风险检查、强化考核及问责等方式持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积极应对并妥善处理其不利影响。报告期内,本集团面临的操作风险性质和程度未发生重大变化,已建立的各项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持续有效运行,未发生重大操作风险事件。信息技术风险指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从事证券基金业务活动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集团持续加强信息技术管理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并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专项检查等多种手段对系统运行、系统建设、信息安全、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技术相关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防范信息技术风险。报告期内,集团持续加强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和运维,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以保证系统的可靠、稳定和安全运转。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公司经营过程中易受宏观政策、市场变化、经营状况、客户信用等因素影响,并可能因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而引发流动性风险。在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公司按照制定的流动性风险偏好及风险指标限额的要求,通过合理的监测机制和调控手段,始终确保流动性风险可测、可控和可承受,同时储备了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保障了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和到期负债的顺利偿付。公司持续开展日间流动性和风险指标管理,结合资产端和负债端,构建资金、指标联动体系,完善了流动性风险分析框架,丰富了不同期限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工具,提升了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和预判的效率。在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公司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强化对资产负债发展趋势的分析,从源头上把控流动性风险。一方面,公司成立资产负债配置委员会,通过分析业务发展趋势、潜在中长期资金需求,调整负债期限结构,保持资产负债的合理匹配;另一方面,公司持续提升流动性精细化管理水平,负债端结构和到期日分布更趋合理,也保证资产端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之间的平衡。报告期内,公司重视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注重规范经营,维系良好信誉,保持融资渠道畅通。此外,公司以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为指引,根据各子公司业务特点制定了较为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基本实现集团层面流动性风险的统一管理。首先,公司以流动性风险管理为基础,从风险和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持续对子公司实行分类管理,指导子公司完善其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次,根据各子公司所处行业、地域和风险特征的差异,下发各子公司的限额管理要求,以更有效地监测各子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实质情况;最后,公司持续完善集团流动性支持体系,牢牢守住集团不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底线。报告期内,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公司内部资金需求的转化,公司积极筹划,从多个方面着手,通过事前风险识别、事中风险缓释、事后改进等措施,不断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控。公司通过市场研判,抓住利率低位时点及时通过发债增加资金储备并续作各项到期负债,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并保证了公司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平稳运营能力。公司核心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日均245.59%,净稳定资金率日均151.79%,均高于监管要求及预警标准。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以及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公司不断加强舆情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管理,持续满足监管部门关于声誉风险系统化管理的要求,通过修订制度、强化意识、打磨流程、巩固队伍等举措不断强化母子公司、境内境外协同处置效能。与主流媒体保持良好沟通,围绕经营亮点强化主动宣传,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公司围绕《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贯彻“声誉风险人人有责”理念,细化压实各级责任,不断提升全体员工声誉风险管理意识、防范水平和应对能力,共同维护公司品牌声誉。报告期内,公司总体舆论环境良好。合规风控投入方面,公司持续强化合规风控体系建设,加大合规风控相关投入,为合规风控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公司合规风控投入主要包括:合规风控、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的相关人员、系统和日常运营投入。2023年,公司合规风控投入总额为6.45亿元。信息技术投入方面,公司按照科技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积极践行“一个海通”理念,不断夯实数字化底座。2023年,集团信息技术投入总额为24.13亿元,其中母公司投入总额为15.21亿元,重点用于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三期工程、机构交易服务平台全面升级、推动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助力智慧运营建设等。根据《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指引》等监管要求,公司在风控指标动态监控平台基础上建立了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内部制度、组织架构以及相应的技术系统,并据此开展风险控制指标的动态监控工作。公司严格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规定,定期向监管部门书面报告风险控制指标数据和达标情况;针对风控指标变动达到一定幅度的情况,及时向当地证监局报告。公司不断完善对动态监控平台的制度建设、流程优化、数据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了T+1日内向当地证监局上报各类监管报表。通过上述措施,确保净资本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在任一时点都符合监管要求。公司建立了净资本补足机制,当净资本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接近或者触及预警标准时,公司将采用压缩风险较高的自营投资品种的规模、加大应收款项追讨力度、募集资本金、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补充净资本。公司始终坚持稳健的经营理念,注重风险管理,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报告期末,公司净资本为808.36亿元,净资产1,532.71亿元,“净资本/净资产”比率52.74%,风险覆盖率197.71%,资本杠杆率17.68%,流动性覆盖率223.69%,净稳定资金率141.88%。报告期内,公司经营风险基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资产质量较高,业务经营规范,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2023年,公司对股利分配、资本配置方案、调整业务规模上限、投行承销项目等事项,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或压力测试,在分析和测试结论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开展上述事项。每月末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实施压力测试。2023年,公司总共进行了45项风险控制指标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测试结果均符合监管部门要求,并作为公司有关重大决策的依据。此外,公司每月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确保未来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在任一时间点满足监管要求。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